top of page

在荷蘭念碩士 -- 論文中期


Photo by Mikey Harris on Unsplash


在前一篇提到的是我在荷蘭念碩士,科系要求的 Proposal 應該要長什麼樣子。前期痛苦的點在於,教授會提出一些苛刻的問題讓你思考:你想做的題目是什麼、你會運用哪些方法、什麼概念去完成它。這時候改來改去是家常便飯,自己通常也沒什麼把握跟動力。


在提出第二版本的 Proposal 之後,我得到了 "Go",表示自己即將進入論文中期 -- 完成前三章。


  1. Introduction:基本上就是從 Proposal 複製貼上。

  2. Literature Review:前面有講到,Proposal 裡要提出研究框架(Analytical Framework),其中提到的概念(Concept),都要在文獻回顧中翻找與自己題目相符的學術論證。這章的目的在於要讓讀者了解你的概念、跟知道你有在讀書。

  3. Methodology:這章會有很多看過就忘的學術名詞,像介紹你是用 Inductive/ Deductive 或 Single/ Multiple Case Study 等等。再來就是從 Proposal 中延伸研究方法裡,怎麼選樣本、樣本描述、資料搜集所用的問卷/訪談稿怎麼生出來、與研究方法相關的問題(如翻譯、方法限制...)。


前三章的完成難度,除了佔據論文最大篇幅的「文獻回顧」,就是要一併完成「資料蒐集」的程序。

我做的是「全質性訪談」,也就是我只需要「訪談」。訪談需要在做好背景調查後,做好訪談問題、找到適合的訪談者並約時間、錄音訪談以便產出逐字稿。


訪談問題應該要運用所有文獻回顧裡的概念去設計問題,問題必須問得友善,目的是要讓訪談者侃侃而談,講出一些超乎預期的見解那種最好。


以自身經驗來看,我覺得最痛苦的是找訪談者。因為我的題目必須訪談台灣及荷蘭中小家族企業的老闆(一代或二代),完全不會是我的生活或交友範圍。像這種情況,就要從身邊親人、前同事們開始找起會比較容易。而因為訪談對象是老闆級別的,在處理說明研究內容、解釋問題及約時間都要很小心,畢竟台灣是非常「重人情」的。另外,多找幾個潛在備案會比較保險,總比到最後樣本數不夠好。


至於荷蘭的訪談者,荷蘭的老師本來答應我會找到四位,結果後來只有三位,其中有一位完全不符合條件、一位只符合一半。在老師太忙、無能為力的情況下,我豁出去寫信拜託第一位訪談者,說明他的身份是一位非常完美的訪談對象,希望能借用他的人脈,幫我找另一位適合的訪談者。本來我已經毫無期待,兩天後我收到了這位 CEO 的回覆說他幫我找到一位願意訪談的人了!當下我真的內心激動地差點要哭,不知道上輩子做了什麼好事,在我最危急的時刻,總有好心人願意花時間幫我。


這整段訪談的經驗教會我:不管身處在哪個國家,「會做人」跟「會做事」一樣重要。無論是展現誠意、感謝或努力,身在那個領域的人就會願意幫你;而如果因為「不太會做人」影響到「做事」,也要記取教訓,相信自己的能力並繼續開路。


謝謝那些即使只是跟我有一面之緣,卻幫助我完成現階段最重要的成就的人們。


當訪談噩夢(每天拉肚子+崩潰哭的日子)結束,就覺得沒有什麼過不去了。

其實我覺得自己是自找罪受,沒事挑那麼難寫、難找訪談者的主題幹嘛。


訪談告一個段落,我才開始補救文獻回顧的字數和補足所有的訪談者的樣本描述。雖然很繁瑣,能回到一人獨立作業的感覺真好 (*´∀`)~♥




  • 論文末期(?)預告:資料分析及產出最終的溝通策略!
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