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在荷蘭念碩士 -- 論文尾聲+口試

之前寫了兩篇跟在荷蘭寫碩士論文有關的「論文初期」以及「論文中期」,都是剛結束那個階段時,熱騰騰的心得感想。主要涵括了生出論文大綱、研究架構、文獻回顧,到完成資料搜集(訪談)的過程。


終於進入期待已久的論文尾聲了!


(論文封面)


論文

根據論文架構,方法論之後只剩下「分析(Analysis)」、「討論(Discussion)」、「結論(Conclusion)」以及我的系所特有的「溝通策略(Communication Strategy)」。這裡就不特別討論格式較一致的「參考書目(Bibliography)」和「附錄(Appendix)」了。


由於我的系所規定「分析」、「討論」和「結論」一起合併在第四章裡,我會依照章節架構來分享。


(前 3 章請看前兩篇~)


4. Analysis, Discussion, Conclusion:


第四章算是整篇論文的超級重頭戲。因為當我自己在看別人的論文時,第一個會先看摘要,再來就是跳去討論跟結論;所以整篇文章的研究結果,都會在這個章節展現。


Analysis 我主要是有系統、客觀地闡述整理過後的資訊,並且回答了研究問題。


Discussion 我帶出了自己的延伸討論,並且論述哪些發現是跟過去的文獻回顧意見一致或不同的。除此之外,我也提及了研究限制。


Conclusion 就像是總結研究成果,並且稍微帶到我會採取什麼樣的溝通策略。有點像是連結研究成果和溝通策略的橋樑。


5. Communication Strategy:


溝通策略是格式最不受規範的一個章節。像我的教授是標準研究者,告訴我:「你要在第五章怎麼『列點論述』都行,但前四章不要列點,有什麼話就把它寫成段落。」此外,也可以盡情插入自己做的美編。


以我的論文為例,我做了目標群眾的 Persona、Customer Journey,還有一些 Communication Tips,都是以圖片加文字的方式呈現。


最後的章節是希望研究者可以根據研究成果,制定出符合組織目標且創新的溝通策略。因為這個部分是「溝通領域」的專業,每個組織需要的策略不同,教授評分起來應該也會很主觀。



 


在第一次寫完給我的教授看時,她給了超級多架構上的建議,例如:某些段落太長,應該要分段、給小標;或是段落與段落的銜接不順,要我加上銜接句。這些都是基於問自己:假設自己是不認識這個主題的閱讀者,你看得懂嗎?你看得下去嗎?


經歷了最痛苦的修改架構時期,現在重新看我的論文,真的有一種「乾淨俐落」的感覺。在這要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夠挑剔,給了我很多直接、有方向的建議。


在前一篇有說,很慶幸又回歸到獨立作業的階段了。在論文的尾聲,會慢慢看到自己的研究結果成型,其實還蠻感動的,原來這就是自己獨立養兒育女的感覺!(泣)但不會想再養一次了 XD


口試

1/11 是繳交書面的死線,1/22 得知書面通過;我的口試被安排在 1/28。


每個人的口試時間總共一小時,包含:10 分鐘報告研究成果 + 溝通策略,20-30 分鐘給兩個評分者問問題,當下就會馬上知道自己有沒有通過面試了。


註一:畢業計劃的評分標準(書面前四章 50%,溝通策略 20%,口試 10%,自我反省報告 + 面試 20%)

註二:假如書審過了,僅僅代表 70% 過了

註三:評分者有兩位,第一位是自己的指導教授,第二位是被學校安排的



10 分鐘的口試對於我處理的議題來說實在太少,為了精簡再精簡,最後我還是多講了 30 秒(還好他們看起來沒在計時)。


教授聽完,回饋說他們其實想不太到有什麼問題,所以就問了幾個比較天馬行空的:


「假如你回頭看,你會改變你的研究策略嗎?」

「如果你要舉辦線上會議,參與者是荷蘭與台灣的中小家族企業,你會怎麼平衡這場會議?」

「你在研究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嗎?怎麼克服的?有文化因素的困難嗎?」

「如果現在邀請你參與利害關係人的會議,你會選哪個最重要的議題來溝通?」


其實整體而言,我感覺自己很像在回答一般企業面試的問題,偏向「應用」的問題。不只是要證明自己是論文的作者本人,也要證明自己對於「應用」自己寫的策略是有想法的。


也就是說,問題本身沒有對錯,但只看面試官滿不滿意、自己有沒有自信。


問了 10 題左右,他們就請我等 5 分鐘,然後我就知道我通過口試了。



 

最讓我想要記錄下來的,其實是在得知口試通過之後,教授對我說的話。


第二位評分者同時也是我的「客戶」,我的論文是為她參與的組織而寫,她也是幫我找荷蘭訪談者的人。


她說,這個議題其實對於多數學生來說是複雜又無聊的,但我以高視野的角度處理得很好(英文是講 "helicopter view");結合國際溝通的專業,並且有非常有趣的發現。最後,她好像考慮到我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亞洲人,所以說了 "Do you know how remarkable you are?"


其實在撰寫的過程非常痛苦,因為要跟 30-70 歲的一、二代老闆訪談,壓力很大;特別這些老闆又是透過其他人脈找的,所以我接洽的時候非常戰戰兢兢。但時間一久,我好像就忘記了;當她說我很優秀的時候,當下聽到內心真的很激動,也很謝謝她毫不保留地稱讚我。


另一位教授是我的指導教授,她聽到我說我覺得自己應該要學 Data Analysis (因為我說這是世界的趨勢),她說,她觀察我擅長的是處理「人」的問題,也很會分析文字,應該會想好好發展「質性研究」的專業;要是她是我的話,就不會勉強自己去學數字(量化研究)的東西。當然她也說,我想要怎麼發展她也不會管,只是給我一些從旁觀察的建議。


聽到其實蠻當頭棒喝的,因為我的確某些層面,是因為這個世界需要什麼,我就覺得自己應該要去學什麼,但常常忘記(或是不知道)自己可以發展出什麼專業。


我的大學讀的是出路超廣的政治系,但自己也沒有好好把握大學的時光去嘗試不同的專業技能,所以才會有點「為了要活下去,哪邊是金飯碗就往哪邊去」而隨波逐流吧。一直到現在,我都還是沒有特別有興趣的產業,想像自己無論待在哪裡,都可以把事情學好、做好。


總而言之,也算是達成一個人生成就吧。我也想好好記得,我是怎麼走過來的、什麼過程可以讓未來的我更有自信的。


以下為口試之幕後花絮:


見證我口試過程的小夥伴


口試完把珍貴的講稿夾在腳踏車上的男人

bottom of page